购彩中心—用户注册代理-购彩中心—用户注册注册网
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 郑莹莹)继原创新药在美国上市后,和黄医药8日在上海张江启用“创新药生产基地”,该基地占地43亩,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年产能可达2.5亿片片剂和5.5亿粒胶囊剂。
就在上个月的11月9日,和黄医药以“借船出海”的方式,通过其合作伙伴武田,成功让原创新药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这也是上海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癌原创新药。
此番,历经3年建设的“创新药生产基地”启用,意味着和黄医药计划在创新药生产上发力。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物医药产业处处长李甲在当天的“创新药生产基地”竣工投产仪式上表示,生物医药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和黄医药在上海张江成立21年来,走过了从源头创新到商业化转型、产业化升级、全球化拓展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三款新药相继上市的成就,是“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杰出代表。
和黄医药董事长杜志强在现场回忆说,自己20世纪80年代就来上海了,2002年时来张江建研发中心,“那时的张江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发生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变化。”
张江现在是上海的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此番和黄医药的“创新药生产基地”正是在张江。杜志强表示,除了研发更多的新药,希望通过该基地生产自己的药,也帮助一些没有生产能力的科创企业生产药,“我们也希望跟全球大的跨国(医药)企业合作,让这些企业把生产放到这里。”
和黄医药只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代表之一。上海向来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早在1993年,上海就率先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30载发展,上海生物医药从工业产值不足50亿元的产业,成长为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的新兴产业。
上海目前集聚了1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这几年计划逐步开工建设总规模近5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标准厂房。
另外,在今年10月举行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上海市创新药械出海国际合作伙伴启航,吸引了阿斯利康、罗氏等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品出海合作伙伴,助力上海本土创新类企业出海。(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社昆明12月8日电 (胡远航 罗婕)第二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8日在云南昆明召开。论坛发布《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联合声明》及成果清单,包括成立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防灾减灾联盟、启动蓝色经济智库网络等。
本次论坛以“助力蓝色可持续发展 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下设“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合作”“蓝色防灾减灾合作”“生物多样性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印度洋岛国可持续发展”四个平行分论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捷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和印度洋地区国家面临着疫后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同任务,是促进蓝色合作的天然伙伴,应进一步加强理念沟通,深化务实合作,共促蓝色发展,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介绍,中方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做了大量工作,并和印度洋地区国家携手达成众多成果。中方将继续向全球发展合作投入更多资源。
马尔代夫副总统拉提夫提到,作为一个岛国,马尔代夫依赖于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面临着气候变化等威胁。可持续发展,是地区国家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大家应彼此包容、竭诚合作。
“当前,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频发、富营养化、海洋酸化等海洋灾害日益严重,采取协调和紧急行动保护海洋是现实之需。我们必须共同努力,通过加大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建立联合防灾减灾机制等,应对挑战。”南非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部部长西赫莱·齐卡拉拉说。
当日论坛发布《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联合声明》及成果清单。声明提出,各方一致同意,为可持续的海洋保护和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同时,各方愿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并加强三方和多方合作。
成果清单包括:成立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防灾减灾联盟;建成并启动蓝色经济智库网络;推进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建设;中方将为印度洋地区国家实施200个农业减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等民生领域“小而美”援助项目;实施“蓝色英才计划”,未来3年为印度洋地区国家培训各领域人才2万名,并设立100个专题培训项目;建立中国—印度洋地区海洋合作与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气候信息及预警系统项目;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计划;提出“新能源印度洋”倡议等。(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