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彩中心—用户注册官方_永久地址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8日电(史玉江 金付生)从树上果到箱中“品”;从实体样,到杯中酒……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打通苹果产业全链条发展的最末端,目前已形成了种、产、销一条龙,研、学、游一条线,带富职工群众的同时助推乡村振兴。
自动化苹果分选机有序运行,分选车间一片繁忙景象。潘许摄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五团沙河镇的苹果自动化分选车间,只见设备上个个苹果顺次进入智能分选线,如同照CT一般,选果线为每个苹果拍摄出16张照片,依据外观、糖度、硬度等指标进行精准分拣,之后从不同通道“驶出”,再经人工“套装”后装箱运抵下一道工序。
“私人订制”实现精准销售
快捷的分拣,为企业带来了更多订单。五团沙河镇今年投资320万元建设一条双通道、八组分装台的自动分选线,实现了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
“之前我们半个月或一个月才有订单,现在是5到10天就接单了,基本上两三天就要发一趟货。”新疆玉尔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冷库经理王思义说。
自动化苹果分选机为苹果拍照“体检”。潘许摄
有了自动化的助力,企业还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下单,精准化销售,实现“私人订制”。
“这样的订单络绎不绝,主要销往上海、广东、成都、南宁等地,目前已销售苹果超过200吨。”王思义说:“针对‘私人订制’客户,我们可以按需调整设备,分选出客户需要的苹果。现在,每天分选量在25吨左右,订单需求大的话,我们还可以再加工,加大出货量。”
五团沙河镇位于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核心产业带内,目前辖区苹果种植面积7万多亩。多年来,该团镇通过与强企联手,与院校合作,不断向精深加工迈进。
强强联手迈向精深加工
在五团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苹果酿酒实验。潘许摄
走进五团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两名教授正在进行苹果产业的新品研发。从一个苹果到一杯酒,要经过破碎、榨汁、酒精发酵、蒸酒、窖藏、调配、陈化等多个步骤,通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目前苹果蒸馏酒和苹果醋工艺已基本成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志西说:“目前,苹果制酒制醋的工艺是成熟了,现在需要把实验室总结的这些工艺或工艺参数应用到生产企业进行试生产,产品检验合格后,就可以实现产业化生产了。”
“我们打算投产研发苹果蒸馏酒,对苹果产业进行延伸,以进一步提高苹果附加值。”新疆玉尔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丽说。
从“论堆卖”变为“论个卖”。当地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各产业间环环相扣,带来聚合效益。精品卖鲜、次品酿酒、下品榨果汁,让小苹果的产值最大化,果农们的收益越来越好。
“我们今年种植的7多万亩苹果,预计总产可达20万吨,产值13亿元。”五团沙河镇该团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完)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数字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下跑出的加速度。《扬帆长三角》特别报道,今天我们一起来聚焦长三角科创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5年来,三省一市是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呢?首先,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看一看长三角地区的科技硬实力。
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前不久,中科大潘建伟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其运算速度,比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快了一亿亿倍。
这是长三角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结出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除了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外,长三角地区还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19个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两院院士350余位。
此外,长三角地区云集了众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上海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及其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安徽合肥科学岛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江苏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等。此外,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度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正在加快建设,安徽“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和“合肥先进光源”也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打造科创企业集群
依托丰厚的科技资源,科研创新机构、高校、产业之间的合作在长三角地区不断拓展。接下来,我们再走近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另一个生动实践——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覆盖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市,形成了一个“一廊九城”的总体空间布局。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积极打造以高成长性科创企业为代表的创新集群,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项新产品,从设想到行业实际应用的过程,来感受在这条科创走廊上,科技与产业跨区域协同创新跑出的加速度。
协同创新 声纹识别为电网运检听诊把脉
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一批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成为明星产品,吸引众多参观者前来咨询、洽谈。声纹可视化产品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国家电网安徽电科院、中国电科院与科大讯飞历经四年研发、迭代的系列声纹识别装置,实现了电力设备状态管控的智能化。
国家电网安徽电科院电力运检工程师 张晨晨:把声音这种人耳听到的参量转化成我们眼睛可以看到的图像,方便我们巡检人员快速高效地判断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能把整站的巡视时间缩短在二十分钟以内。
在以前,根据设备运行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电网是否存在故障,是传统电力运检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不过,随着电网的发展,电力设备的不断增多,这种依赖传统“人工听诊”的方式,难免存在误判、漏判,同时也满足不了设备智能化管控的需求。如何让听诊智能化成了电力行业的一大痛点。
科大讯飞工业智能总监 姚翔宇:安徽电科院找到我们,希望把他们这种人工巡检用耳朵去听的方式,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来进行一个相应的改进,用这种能够听得见、能够听得懂的设备声纹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尽管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但是要给工业设备量身打造一支“听诊器”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沿着G60科创走廊,距离合肥400余公里外,是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聚集了大量数字化上下游企业及高层次人才。相较于合肥更多的政策支持、更丰富开放的应用场景,也吸引科大讯飞与杭州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设立工业智能研究院。而这个团队在浙江就曾做过声纹可视化的项目,安徽电网的需求也因此确定交由杭州负责。
得益于皖浙两地科技和产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很快完成了专门针对电力设备的语音算法和硬件开发。2021年11月,安徽电科院、科大讯飞、中国电科院三家的声纹数据中心相继成立,同时成功接收千里之外的变电站上传的第一批声纹在线监测数据,实现了数据共享和协同会诊。电力设备声纹识别技术也正式进入云端集中分析、边缘侧数据处理、端侧智能感知的“云边端”协同发力新阶段,声纹可视化产品走进电力行业生产一线。
科大讯飞工业智能研究院博士 李心:长三角三省一市是我们国家经济发达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最好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和孵化的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可以使各个产业的一些短板进行补链,使产业链更加完整,使我们有一定优势的这个产业进行加固加强。那么也使像人工智能这样的优势的产业,它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助力工业智能产学研用一体化跨越式发展,也是助力我们国家的这个新型工业化建设。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助推高质量发展
电力声纹可视化产品的落地应用,仅仅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一个缩影。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
如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九城市间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建成16个产业园区、产业联盟、13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实现了以全国1/24的人口和1/120的区域面积,贡献全国1/15的GDP、1/8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55%,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区。
科创共同体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科创共同体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来说有多重要?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个芯片企业的故事,来看一看。
难度大 芯片设计公司进军车规级芯片
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需要巨额投入,而且面临严格的资质认证。中国汽车制造商一年的芯片需求量就达到200亿颗以上。而车规级芯片设计这一核心技术,却掌握在欧美及日本的几家头部企业手中。2020年年末,全球车用芯片陷入短缺。就在此时,无锡一家以芯片设计见长的公司——力芯微,决定向车规芯片进军。
无锡力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设计所所长 汪东:这样的一个硅片直径大约是20厘米的一个八寸片,上面像这样的管芯大约有十几万颗。这个是芯片与芯片之间的距离,它大约比一张纸还要薄。在这样的一个硅片上,需要将这十几万颗管芯一颗一颗地把它切出来,同时在切出来的这个过程当中芯片没有任何损伤。
后盾强 链主企业异地建成生产线
力芯微的果敢和自信来源于企业二十多年在芯片行业的积累,更来源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随着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深入开展,2019年,我国自主可控集成电路链主企业华虹集团首次走出上海,在无锡建成集成电路生产线,这也为在产业链上的力芯微挺进车规芯片新领域,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无锡力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袁敏民:对我们的帮助其实挺大的,特别是在我们产能特别紧张的时候,对我们本地企业还是适当的照顾,所以我们能拿到这个资源。
新合力 联合攻关推动项目进展
不仅如此,长三角三省一市与科技部等部委合作,推动长三角联合攻关制度突破、路径创新,实体化运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力芯微便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这也坚定了力芯微将车规芯片研发进行到底的决心,他们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伙伴历时半年多,终于找到了避免芯片切割导致产生失效点的方案。而从涉足车规电子芯片产品研发到进入车企供应商名录,实现小批量出货,力芯微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上海市科委创新处处长 刘晋元:科创共同体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体化的新合力,围绕成果转化,带动区域发展,增加新动能,强化资源共享,激发新活力,聚焦几大重大平台,形成新的增长极。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5年来,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以及中央各相关部委的共同努力下,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有效衔接、科技资源高效共享、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不断培育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补齐过去各自为战、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难的短板,就是要抓住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新章、立新制、谋新篇。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白玛央金 李文杰 雷飚 黄一宸) 【编辑:梁异】